川陕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老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界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大苏区,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该区域包括四川省南充市、巴中市、广元市、达州市、绵阳市,陕西省的宝鸡市、安康市、汉中市、商洛市,以及重庆的城口县, 区域内共有68 个县(市、区),总面积 15.7 万平方公里,2015 年末户籍人口 3636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 8344 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3.5 亿元。
南充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嘉陵江中游,辖3区1市5县、人口760万,幅员面积1.25万平方公里,是四川省第二人口大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清洁能源示范城市、久负盛名的 “绸都”,国家规划确定的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和川陕革命老区重要节点城市,属百万人口大城市。2016年,GDP总量达1651.40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561.31亿元,城市主城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人口120万。
南充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早在唐尧、虞舜之前便谓“果氏之国”,春秋以来历为都、州、郡、府、道之治所。新中国成立后,南充是省级行政机构川北行署的驻地,胡耀邦同志曾任川北行署主任。南充是三国文化和春节文化的发祥地,民风淳朴,民俗优雅,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和嘉陵江文化交融生辉,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剪纸、川北皮影饮誉中外,孕育了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史学大家陈寿、天文历法巨匠落下闳和忠义大将军纪信等众多历史名人。南充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转战至川陕边境,成立了川陕省委和苏维埃政府。1933年6,红四方面军进入南充,取得了“仪南战役”、“营渠战役”的胜利,建立南充苏维埃政权,下辖9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使川陕根据地向南扩展50余公里,面积达到4万多平方公里,南充境内就有8840平方公里。南充成为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沿阵地和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驻扎地。
南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境内森林覆盖率39.96%,空气质量优良,成功创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南充位于嘉陵江生态旅游线和三国文化旅游线,风景名胜遍布,风光旖旎秀美,三国遗迹、古城风水、将帅故里、嘉陵风光魅力独具,全市共有A级景区18个,其中4A景区7个,阆中古城、朱德故里风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中心城区北部新城、下中坝等城市新区加快发展,大润发、家乐福、沃尔玛、王府井等入驻南充,金融机构网点遍布城乡。
南充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牧业、果业、蚕业、林业、优质粮油等资源十分丰富,素有“水果之乡”、“丝绸之都”的美誉。南充地处西南最大岩盐沉积盆地核心,盐卤储量1.8万亿吨,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现已开发龙岗、元坝两个特大气田,嘉陵江南充段9级航电工程装机容量92万千瓦,是四川省石油天然气和能源化工基地。南充科教资源丰富,实力雄厚,是川东北区域科教文化中心。拥有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等普通高校4所、科研机构85个和中职学校42家。全市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8712个,其中医院13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506个。成功举办中国(南充)嘉陵江合唱艺术节、中国(南充)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中国升钟湖钓鱼大赛等国际性、全国性文化体育活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
南充位于成都、重庆、西安三角经济区要冲,地处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节点,自古就有“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之地利,是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兰渝铁路南充段建成通车,建成高速公路增至10条,通车里程位居全省第二,实现县县通高速,开通航线增至12条,“一港三码头”开港营运,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南充是川东北经济、物流、商贸和金融中心,正在加快构建以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高地。2016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640.67亿元,比上年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6户。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已经形成了汽车汽配、油气化工、丝纺服装、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潜力产业快速发展。南充商贸繁荣,市场体系完善,金融、保险、人才、劳务等要素市场活跃,拥有川东北最大的粮油、生猪、茧丝绸和小商品批发市场。2016年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85.62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保持双高位增长,人民币存款余额达3047.30亿元,各类贷款余额1479.68亿元。
巴中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06度21分至107度45分,北纬31度15分至32度45分,幅员面积12325平方公里。属盆周边远山区,东邻达川,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陕西汉中。
全区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总的气温特征是: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摄氏17.1度;无霜期长;雨量充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17.9毫米,但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各月降雨量分布也极不均匀;光照较好,多年平均光照时数为1462.1小时;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巴中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东汉永元年间置汉昌县,建安六年改属巴西郡,北魏置巴州。巴人部族素以英勇善战,能歌善舞而著称。汉高祖刘邦在南江大坝建牟阳城筑巴峪关,萧何月下追韩信至截贤岭,张飞夜袭巴州智擒严颜。境内始建于梁魏、盛镌于唐代的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等地的摩崖造像多达5210余龛、7200余尊,以布局精巧、艺风平实而著称,再现了唐代辉煌的宗教艺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巴中盛唐彩雕全国第一”,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
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还孕育出宋代天文学家张思训,“世界十大革命性伟人”晏阳初等名人;西晋成王李雄、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唐太子李贤、诗人李白、杜甫等名人学士先后游历巴中,留下不朽名篇佳话。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巴中是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鄂豫皖经陕南转战巴山,解放巴中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极盛时期发展到纵横500里,拥有23个县市、500万人口、4万平方公里的红色区域,中共中央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等首脑机关先后驻通江和巴州,现建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和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笔题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广元
广元市位于四川省北部,地理坐标在北纬31゜ 31′至 32゜56′,东经104゜36′至106゜45′之间,北与甘肃省武都县、文县、陕西省宁强县、南郑县交界;南与南充市的南部县、阆中市为邻;西与绵阳市的平武县、江油市、梓潼县相连;东与巴中市的南江县、巴州区接壤。幅员面积16314平方公里。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市,辖利州、昭化、朝天3区和青川、旺苍、剑阁、苍溪4县,91个镇,139个乡,9个街道办事处,2430个村民委员会,16559个村民小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2484123人,登记的户籍人口为3094120人。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474052人,占99.60%;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071人,占0.40%。市人民政府驻地广元市利州区。
广元是一座具有4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据《广元县志》记载,广元在夏代为胤国治地,周代为苴国治地。当时苴国与四川境内的巴国(治地重庆一带)、蜀国(治地成都一带)成“三足鼎立”之势而闻名于世。公元前316年,秦吞苴、伐蜀、灭巴,在苴国治地设葭萌县;西魏将葭萌县改设为黎州,再后改黎州为利州;此后直至明代,广元一直为历代州、府、郡、路首府,元代统治者为显示其“德威广播,疆土广大”,改利州为广元,并将“川陕行中书省”由咸阳迁至广元。此名沿用至今。
广元也是一座具有深厚革命传统的城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3-1935年,全市境内曾建立1363个村级苏维埃、295个乡级苏维埃、10个县级苏维埃政权;1934年12月以后,整个川陕苏区的首府,也于巴中迁入广元旺苍,使广元成为当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政治中心;广元当时正式参加红军的青壮年,有名可查者即达47000余人,苍溪、旺苍两县参加红军人数占当时两县人口总数的10%,全市先后有数万人为中国革命牺牲。
建国后于1950年3月在广元设剑阁专署,1953年1月更名为广元专署,同年3月并入绵阳专署;198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广元撤县建市至今。
达州
达州,地处四川东部,辖4县2区1市,幅员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90万,是人口大市、资源富市、工业重镇、交通枢纽和革命老区,享有“巴人故里、中国气都”之称。
达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达州历为州、郡、府、县所在地,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建城史。达州曾是4000多年前古巴人繁衍生息的沃土,媲美三星堆的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见证了远古巴人文明的辉煌历史。达州汉阙存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汉阙群。达州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当年8万多人参加红军,2万多人为国捐躯,孕育了张爱萍、陈伯钧、向守志、魏传统等50多位共和国将军。
达州区位独特,交通便捷。达州地处中国版图中心,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圆心城,是成渝、关中-天水、大武汉三大经济区的重要连接带,是四川对外开放的东大门和通江达海的东通道,历为秦巴地区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达州是全国公路运输179个主枢纽城市和四川12个次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是国家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十字”铁路公路交通网的节点城市,达州火车站是西南第四大火车站,达州机场直航北上广深等6大城市,渠江航运经重庆可直达上海,立体交通体系全面构建。
达州资源富集,物产丰饶。达州是全国三大气田之一和川气东送工程的起点,是国家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境内已探明可开发利用矿产资源28种,其中,天然气资源总量3.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000亿立方米,年外输天然气100亿立方米以上,天然气净化附产硫磺400万吨,是亚洲最大的硫磺生产基地。达州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生猪调出大市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是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乌梅之乡、中国糯米之乡、中国油橄榄之都、中国富硒茶之都、中国醪糟之都。
达州产业完备,发展迅速。达州曾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已形成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电、食品、医药、纺织、商贸、物流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全市 “1+7”产业园区加速发展,达州经开区成功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全省唯一的首批国家低碳工业试点园区,达州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获全国农产品加工基地称号,宣汉、大竹被列为全省首批14个工业强县示范县。
达州山川秀美,生态宜人。达州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境内森林覆盖率41.5%,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均300天以上。达州自然、人文景观异彩纷呈,被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赞为“西南奇胜”,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近年来,达州大力实施城市拓展、交通畅通和环境治理三大工程,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先后荣获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和省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市等荣誉称号。
达州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达州先后被纳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受惠于秦巴山片区连片扶贫攻坚规划和川陕革命老区发展规划,迎来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同步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中,达州市委、市政府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面践行“通达开放、诚义创新”的城市精神,扎实推进“三大总体战略工程”,着力开展“五个年”活动,朝着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目标奋力迈进。
绵阳
绵阳古称“涪县”“绵州”,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幅员面积2.0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45 万,辖5县3区1市,代管四川省政府科学城办事处。城市建成区面积139.1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32.8万。绵阳是诗仙李白的出生地、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四川第二大城市,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先试区域,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市、全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2016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830.4 亿元、增长8.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88.5 亿元、增长12.4%,实现服务业增加值 654.1 亿元、增长9.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0 亿元、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7.6 亿元、同口径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07 元、13504 元,分别增长 8.2%、9.3%。
绵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公元前201年汉置涪县始,历来为郡县、州府治所。这里是我国早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边堆山遗址出土有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是黄帝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治水英雄及夏王朝的缔造者大禹的诞生地;是我国中医针灸发源地之一,双包山汉墓出土的经脉漆木俑是现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人体经脉模型。古往今来,这块土地孕育了 李白、欧阳修、文同、李调元、沙汀、冯达仕等无数杰出人物,司马相如、扬雄、蒋琬、宋哲元及杜甫、王勃、杨炯、卢照邻等均在此留有重要遗迹或作品,“两弹元勋”邓稼先、“氢弹之父”于敏曾在此工作多年。
绵阳科教发达,产业兴盛。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西南 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1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家,“两院”院士26名,各类专业 技术人才23万。2016年,绵阳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7%。现 有大中型骨干企业72家、上市挂牌企业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近万家。长虹产值突破1000亿元,名列中国电子百强品牌”第6位, 蝉联川企百强榜首;九洲产值达到205亿元,是被党中央、国务院 和中央军委联合表彰的为高新工程作出重大贡献的全国28家军工单位之一。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 生物等六大“两新”产业加快发展,“两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达到53.5%、36%,首批认定军民融合企业238家,实现产值137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9.4%,居全国前列。 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全国 唯一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和科技城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成立有四川省智能电视、北斗卫星导航、新能源汽车、信息产业等15个战略 性新兴产业联盟。成功举办四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 览会,蝉联“中国十佳品牌展会项目”称号。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四川)电子商务发展峰会,是四川电商第二城。
绵阳人文绚烂,风光迤逦。是四川历史文化名城,大九寨国际旅游环线和三国蜀道文化国际旅游线上的主要节点,拥有“北川羌城旅游区”国家级5A景区,药王谷、九皇山、七曲山大庙、报恩寺、窦圌山等13个国家级4A景区。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国蜀汉文化、李白文化、文昌文化等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羌族文化、白马藏族文化等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两弹城、亚洲最大风洞群蕴含的国防科技文化独具魅力,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铸就 的感恩奋进文化感天动地,文昌庙会、雎水踩桥等大众文化活动源远流长。有以李白故里、翠云廊、富乐山、越王楼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景区,以北川老县城遗址、“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北川新县城为代表的“三基地一窗口”示范区,以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涪江六峡、小寨子沟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区,以仙海湖、罗浮山温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景区,以花城果乡、香草园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以跃进路1958、芙蓉汉城、新北川“巴拿恰”为代表的特色街区。
绵阳区位独特,交通便利。位于成都、重庆、西安“西三角”的腹心地带,是成都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市区南距成都98公里,东距重庆300多公里,北距西安700公里。境内已有宝(鸡) 成(都)铁路、成(都)绵(阳)乐(山)高铁、成(都)绵(阳)高速公路及复线和绵(阳)广(元)、绵(阳)遂(宁)、成(都) 巴(中)高速公路,正在建设西(安)成(都)高铁、成(都) 兰(州)铁路和九(寨沟)绵(阳)、绵(阳)西(充)高速公路。 绵阳机场开通有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乌鲁木齐 等30多个城市的航线,年旅客吞吐量超过200万人次,是四川第二大机场和国家中型民用机场。拥有完备的海关、检验检疫机构,建有二类铁路口岸、公共保税仓库、集装箱货栈和出口加工区。
绵阳生态良好,宜居宜业。城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润,涪江、安昌江、芙蓉溪三江汇流,绵山、富乐山、西山、南山群山环抱,拥有水域面积 5.1 平方公里的三江湖和 6.3 平方公里的仙海湖。2016 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279 天,主要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森林覆盖率达到53.62%,城市绿地率达到 36.2%。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美丽绵阳”城市夜景项目荣获国内照明行业最高奖——中照照明奖。在四川率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免费午餐全覆盖,建成四川最大的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建有科技城会展中心,室内外展场面积达到 8 万平方米左右,成为继成都之后四川会展第二城。拥有三甲医院4 家,国家级示范中职和重点中职学校 5 所、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7 所,高考本科硬上线率和硬上线万人比连续 16 年四川“双第一”,是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十佳典范城市和宜居宜业城市。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绵阳发展,“三线”建设时期赋予绵阳铸造“两弹一星”的历史重任,2000年批准建 设绵阳科技城,国务院成立了由科技部等18 个国家部委组成的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批准科技城执行中关村政策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 项先行先试政策。2015年又将绵阳纳入国家系统推 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先试区域,赋予绵阳为全国、全省趟出一条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路子的时代使命。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出的在绵国防科研设施资源共享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2条经验,在全国得以推广;“绵阳市军民融合整体推进”入选“2016 四川十 大经济影响力事件”。
当前,绵阳正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工作取向,着力抓好全创试验,扎实推进“两个一号工程”,深入实施“项目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国家科技 城和幸福美丽绵阳,努力建设一座创新之城、活力之城、希望之城,让美丽抬头可见、幸福触手可及。
宝鸡
宝鸡古称“陈仓”、“雍城”,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全市下辖3区9县,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2016年末常住人口377.50万,其中城市户籍人口102万,位居全省第二位,是陕西两大百万人口城市之一。
宝鸡历史悠久,是宝学(宝鸡之学)所在地,有2700余年建城史,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出土了晚清四大国宝(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及陈仓石鼓、何尊、逨盘、铜浮屠等文物,存有西府社火、凤翔木版年画、泥塑等中华工艺。宝鸡是华夏始祖炎帝的诞生地,也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公元前11世纪,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宝鸡市岐山县),“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史记·周本纪》),建立了周王朝早期的国家组织。这就是西周最早的都城岐邑,距今已3200多年。古公亶父被后世尊为太王。周在古公亶父死后的季历和文王时期,国势发展很快,先后征服了西落鬼戎、始呼、翳徒之戎,邻近的许多部落和方国也归附于周,巩固了周族在渭水中游的统治,为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基础。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以秦襄公攘夷,护送平王东迁之功,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从此,建立了秦国。
宝鸡因市区东南鸡峰山有“石鸡啼鸣”之祥兆而改称宝鸡。这里是佛、儒、道三家文化的汇集地,以出土佛骨舍利而闻名于世的法门寺在盛唐时期已成为皇家寺院和世界佛教文化的中心。宝鸡的城市精神为“崇德尚礼 和谐包容 闻鸡起舞 开放创新”,城市象征为凤凰。
宝鸡地质构造复杂,东、西、南、北、中的地貌差异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环山,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拓展,呈尖角开口槽形的特点。山、川、原兼备,以山地、丘陵为主,呈显“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巍峨峻峭的秦岭群峰与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互为映衬,构成了宝鸡市的地貌主体。宝鸡土壤分布由于地质地貌结构复杂,海拔高度差异悬殊,形成十分复杂且多种多样的成土环境,主要分为秦岭、关山山地和渭北黄土台塬、渭河谷地等不同区域。宝鸡市位于中国内陆中心腹地,关中平原西部,属于中纬度暖温带的半湿润气候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四季分明。境内地形复杂,北部山区、中部川塬、南部秦岭,渭河横贯其中。具有奇特秀丽的自然风光,有9个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48.6%,境内的太白山是神州南北界、华夏分水岭,是秦岭的主峰,海拔3767米,因物种垂直分布所造成的多样性和罕见的第四季冰川遗迹,而被称为“生物基因库” 和“地质博物馆”。
2016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32.14亿元,比2015年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1.46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227.06亿元,同比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533.62亿元,同比增长9.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9:63.5:27.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2015年提高1.2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51262元,折合7390美元(汇率为1美元兑6.9370元人民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74.52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0.4%。
安康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水横贯东西,河谷盆地(安康盆地)居中 。安康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被誉为"西安后花园"。
安康市面积23391平方千米,耕地28.9万公顷,2012年安康市总人口310万。该地区为中国北亚热带动植物典型代表区,有羚牛、朱鹮、大熊猫、云豹、大鲵等珍稀动物。是陕西省及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茶叶、蚕茧、油桐、生漆主产区。因境内土壤含硒元素丰富,又被誉为“中国硒谷”。随着西康高速、西康铁路(双线)全线贯通,安康全面融入西安2小时经济圈。
安康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扬子准地台北部汉南古陆的东北缘,分别由东西走向的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复合交接组成,具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特点。安康以汉江为界,分为两大地域,北为秦岭地区,南为大巴山地区,其地貌呈现南北高山夹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点。因此安康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其特点是冬季寒冷少雨,夏季多雨多有伏旱,春暖干燥,秋凉湿润并多连阴雨。
安康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流通领域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类市场日趋活跃,商品种类之多及交易规模之大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到1989年,国营及供销商业有职工达12251人,商品纯销售总额达3.5亿元。外贸出口改变了以原料型初级产品为主的传统格局,成为以丝绸产品为龙头,轻纺、化工、矿产、冶金等综合外贸供货。物畅其流,市场繁荣。2012年,安康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7.0%。现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4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2011年客运总量7899万人,货运总量6272万吨。
汉中
汉中市,陕西省下辖地级行政区(市),简称“汉”,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城镇之一,被誉为“汉人老家”。汉中因汉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汉”之美称。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是汉王朝的重要发祥地,也与汉族这一称谓的形成有直接不可替代的关系。汉中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水的源头,陕南地区最大城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连接枢纽,是西安到成都的必经之地,也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最南端,北依秦岭山脉,南屏巴山浅麓,形成汉中盆地,自古就被赞誉为“天府之国”和“鱼米之乡”,因境内洋县生存有世界濒危鸟类、“世界珍禽”—朱鹮,故又被称为“朱鹮之乡”。现管辖2区9县及汉中经济开发区、汉中高新技术开发区、汉中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3开发区。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市、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等,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珍稀动物,自然环境与物产非常丰富。拥有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被公认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最好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是世界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最美油菜花海城市、中国十大花节花会城市,是一座山水相依的“千年古城 ”。
汉中北依秦岭,南频巴山,中部为汉中盆地。汉中盆地是中国著名的粮仓,也承载着汉中绝大多数的人口。这里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江河分水岭,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并因此造就了物种的多样性。汉中的森林覆盖率为52%,林草的植被率达60%,这在中国也是不多见的。汉中境内有汉江、嘉陵江等567条河流,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在过去的“十二五”期间,汉中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六大战略”优化发展路径,培育“六大产业”增强发展后劲,推进“十大工程”厚植发展基础,建好“五大园区(村)”构筑发展平台,打造“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品牌提升竞争魅力,使汉中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综合实力实现整体跃升,主要经济指标位于毗邻地区前列,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9%,实现翻番。
商洛
商洛,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与鄂豫两省交界。东与河南省的灵宝、卢氏、西峡、淅川县市接壤;南与湖北省的郧县、郧西县相邻;西、西 南与陕西省安康市的安康、宁陕、旬阳和西安市的长安、蓝田县毗邻;北与陕西省渭南市的潼关、华阴、华县相连。界于东经108°34′20″~111°1′25″,北纬33°2′30″~34°24′40″之间。处秦岭山地,面积约19292平方千米,2010年人口243万。主要生产稻谷和小麦,“岭沟红米”最为出名,是本省核桃、板栗、柿饼、木耳的集中产区。
商洛自古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汉刘邦因取道商洛先于项羽得咸阳而称霸天下;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曾屯兵商洛,后取道中原,直捣北京;革命战争年代,商洛是鄂豫陕和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李先念、徐向前、贺龙、王震、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浴血奋战,播下革命的火种,3000多商洛儿女为革命捐躯。商洛历史上是西北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兼容秦雄楚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历代诗文大家李白、白居易、韩愈、杜牧等曾寓居商山,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就出生在丹江河畔的丹凤县棣花镇。
商洛地形地貌结构复杂,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位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属半湿润山地气候。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赋予商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矿产、生物和旅游资源。全市现有林地1822万亩。已探明并列入陕西省储量表的矿种有46种108处,大型矿藏35个、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超过3400亿元。境内遍生野生纤维、淀粉、油料等农林特产260多种,素有“秦岭药库”之美称。境内处处奇山秀峰,险峡名川,林荫苍翠,佳木秀郁,自然景观别具一格。有各类自然保护区及珍稀动物保护区48处,商南金丝峡、镇安木王、柞水牛背梁、山阳天竺山等旅游景点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旅游、避暑、休闲、度假的胜地。
商洛道(亦称商於古道)是秦驰道的主干道之一,为“秦楚咽喉”,是长安通往东南诸地和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盛唐时期,丹江通道仅次于长安至开封道路(大驿路)的次驿路,居当时全国驿路交通第二位。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诗作《登商山最高顶》中写道:“高高此山顶,四望惟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秦。”到2004年,全区公路里程达到5643公里。其中国道206公里,省道582多公里,县道1525公里,乡道3239公里,实现乡乡镇镇通公路,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为292公里,迂回成网,四通八达。
新中国成立以后,商洛人民在中共商洛地委、行署领导下,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区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2005年,粮食产量70.62万吨,比上年增长5.8%;林业产值大幅增长,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渔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7.9%,其中农业产值23.90亿元,增长7.8%;林业产值3.86亿元,增长14.1%;牧业产值14.02亿元,增长5.8%;渔业产值0.13亿元,增长10.3%。
城口县
城口县位于重庆市东北边缘,地处四川省、陕西省、重庆市三省(市)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5′—109°16′、北纬31°37′—32°12′。县境东北与陕西省镇坪县、平利县、岚皋县、紫阳县接壤;南与重庆市巫溪县、开县、四川省宣汉县毗邻;西与四川省万源市相连。境内有黄安燕河石人湾、鸡鸣寺等旅游景点。
城口,秦朝,属巴郡。汉代,西汉属巴郡宕渠县。东汉和帝时,析宕渠之东置宣汉县,属巴郡宣汉县。建国后,属四川省万县专区专员公署。1968年,改城口县人民政府为革命委员会。1981年,恢复城口县人民政府,属四川省万县地区行政公署。1998年,属重庆直管。
城口县属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山脉受地质构造和岩性的控制,排列较为整齐。诸列山岭均由北西向南东展布。由北而南顺次为大巴山、牛心山、旗杆山、梆梆梁、八台山五座大山。全县地貌明显形成四级夷千面,由北而南层层下降。地貌分低山河谷、中山和峰丛台地三种类型。低山河谷:主要分布在仁河、前河、汉昌河、坪坝河两岸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体下部,占全县幅员面积54.66%。。代表地点为大巴山神田梁、梆梆梁、九重岩顶部。城口县属四川盆地北亚热带山地气候,系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由于山高谷深,高差大,具有山区立体气候的特征。主要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较足,四季分明,冬长夏短。
2005年,城口县经济总量突破10亿元大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141万元,在全市的排位比上年提升一位,比上年净增12555万元,增长12.7%。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4363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5295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112万元,比上年增长4.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0612万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6315万元,比上年增长8.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417万元,比上年增长9.4%。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6.5:37.3:36.2调整为24.8:40.2:35.0,标志着城口县已步入工业快速发展的初始阶段。